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政策举措。一是创新监管方式。深入研究科技发展趋势和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例如,当前基于互联网的直播、网红等泛娱乐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如何因势利导、促使其科学发展,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创新监管。二是抢占产业制高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涉及面广、新业态多,应在战略布局上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推动文化领域共性技术、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技术、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实现突破,抢占产业制高点。三是构建高效服务体系。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既有赖于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基于市场机制的跨界融合和产品创新,也有赖于政府部门搭建跨界交流、分享和协同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从大的方面说,这些技术可以分为三类:
智能:主要是AI人工智能深入到垂直行业的具体应用,比如自主性设备、智能数据分析、AI驱动的开发。
数字化:之前的数字化主要限于数字空间,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数字映像这些数字化技术开始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深度联系起来,进行融合。
链接:人、企业、设备、内容、服务等等,不管线上或线下,都将通过区块链、智慧空间连结成一张不断扩张的全球网络。
对于文化企业来说,这些技术意味着什么?下面一一分析。
1、自主性设备
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苹果手机上的的Siri、智能音箱、机器人,这些都是典型的自主性设备。自主性设备背后都有某种程度的AI人工智能来驱动,可以在没有人干涉的情况下自主完成一些任务。而且,这些自主性设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人工智能,可以进行自动操作,大量节省时间。
文化内容需要载体和渠道触达到消费者,自主性设备相对于传统设备更加便利快捷,给文化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也缩短了文化消费的路径,或者可以创造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以智能音箱为例,亚马逊为Echo智能音箱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可以完成40000种任务,文化娱乐方面可以实现:播放音乐、讲笑话、听新闻、放儿歌、玩语音游戏等。喜马拉雅、酷狗、蓝港科技这些文化内容服务商也开始自己做智能音箱。智能音箱可以大大提高文化消费者的效率,比如在手机上听歌,需要:拿起手机、打开音乐App、选择歌曲、点击播放,智能音箱则只需要说一句:播放许巍的蓝莲花,就可以了。
2、智能数据分析
传统数据分析不仅耗时耗力,大部分手工操作,而且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需要专门数据分析人员来操作。如今的文化企业每天需要根据大量数据做出决策,如果还靠传统方式来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黄花菜早就凉了。
有了智能数据分析工具就很轻松了。按一下按钮,其可以自动从网站、论坛等搜集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出数据中的模型和规律,然后给出简单清晰、容易理解的结论,并用图表图片等可视化工具展现出来,一目了然。这为文化产业的数据分析提供便利,更进一步,这是为文化产业的产品流通环节赋能,不管是产品的生产预期、产量预估、营销场景分析、目标用户分析等多重角度来看,智能数据分析的便利使得文化产业“商品的跳跃”变得更为从容。
举个例子,影院经理排片,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影院黄金时间、影厅大小、影厅数量、影片长度、拷贝数量、跑片时间、通道使用、影片质量、主创阵容、影评网站热度、地理位置、交通、天气、作息习惯、风俗、语言、节假日、特殊人群等等。排片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影院的收入和利润。如果有了智能数据分析工具,影院经理排片就可以速度更快、更加科学合理。
另外,智能数据分析工具不需要专业的统计学知识,普通人都可以操作。因此,文化企业的决策科学性、决策效率都可以大大提升,运营效率也能够提高。
3、AI驱动的开发
当AI应用于软件开发中,很多开发和测试环节可以实现自动化。预计到2022年,至少40%的新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会在团队中有AI人员协同工作。编程不再是码农们垄断的专业事项,而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轻松事,使用人工智能驱动的软件开发工具就可以自动生成合适的软件和应用。而且与目前市面上的软件模板不同,这种技术的应用较之模板功能更为齐全、多样、使用便捷自如。
从未来的视域来看,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也就是说,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文化数字产品和数字工具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以报刊媒体为例,很多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采取了多形式综合的产品策略,网站+APP+新媒体(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使得自己的图文音影等内容“海陆空”全方位发布。但限于成本,大多数媒体仅通过一些门槛较低的路径(例如大多数的UCG内容平台)进行发布。但这项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使得内容生产者实现属于自己的数字产品,从而在数字文化产业中取得一席之地。
因此,这将有力的促进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以前,搞文化的不懂科技,搞科技的不懂文化。有了AI开发工具,所有搞文化的人都可以根据需求自己开发文化类应用了。
4、数字映像
数字映像是对现实世界物体、流程、系统等进行数字化构建仿真模型,然后进行实时的关联。映射的现实世界对象发生变化,数字映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数字映像技术最早由美国国防部提出,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维护与保养。首先在数字空间建立真实飞行器的模型,并通过传感器实现与飞行器真实状态完全同步。这样每次飞行后,根据现有情况和过往载荷,及时分析评估是否需要维修,能否承受下次的任务载荷等。
数字映像在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文创产品的研发阶段,企业可以构建虚拟化的数字映像,对其进行仿真测试,这些测试结果自动反馈到真实世界的样品上。这样一来,企业的试错成本降低,研发效率提高。
大型文化企业还可以建立组织机构的数字映像,然后进行虚拟的调整,观察是否可以提升组织效率,不用真刀真枪的进行实际的组织变革,减少很多风险。
5、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相反:云计算把计算统统放到一个云端处理,边缘计算则把信息处理放在更加接近信息源的地方,比如智能手机、屏幕、电力设备等边缘,从而可以减少延迟,提高速度。
云计算已经不足以即时处理和分析数字平台上的巨量数据,这个时候边缘计算能够派上用场。比如边缘视频分析技术:在本地对视频进行简单处理,选择性丢弃一些静止或无用画面,只将有用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减少带宽浪费,节省时间。
国内CDN龙头企业网宿科技应用边缘计算,可以大幅提高视频点播、4K电视和视频流的传输速度,解决视频直播网站在弹幕分发上的痛点:千万并发级别的直播弹幕实时分发。
因此,边缘计算在未来将默默的隐身于幕后,为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支撑。
6、沉浸式体验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这些沉浸式技术让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界限开始模糊,两个世界无缝融合起来,从而给人们沉浸式的体验:身临其境,分不清虚拟和现实。Gartner预测,2022年70%的企业会使用沉浸式设备来尝试探索,25%将会部署AR/VR到业务流程中。同时,虚拟个人助理、聊天机器人都会整合到AR/VR世界中。
AR/VR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是继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之后的下一个主流内容形态,意义重大。在VR世界中,我们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一切。在AR中,我们可以看到虚实融合的新世界。未来,我们会在AR/VR中看视频、打游戏、听音乐、刷新闻、接受广告......
2018年4月,在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发布现场,腾讯首款AR捉妖手游《一起来捉妖》首度亮相。玩家将化身为封妖师,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捉妖。
详细的分析可以参见之前文化产业评论的原创文章《为什么说AR/VR将成文化产业的下一种形态?》《AR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产业有哪些影响?》
7、区块链
从2008年比特币诞生到现在,区块链已经有了10年的发展历程。区块链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新闻出版方面,保护原创创新版权保护新方式;在线音乐方面,构建音乐人到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平台;游戏方面,保护游戏玩家的虚拟资产;影视方面,区块链可以帮助打击盗版......
前面提到的《一起来捉妖》手游同时也是腾讯首个区块链游戏。该游戏中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宠物猫玩法。游戏将会诞生上亿只独一无二的专属猫,玩家可以自由繁殖,并且将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保存这些虚拟猫,永不消失。这一玩法将大大丰富游戏的趣味性,未来游戏也会把极品妖精搬到区块链上。
不过,2018年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暴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块链的创新创业热潮。随着大部分数字货币渐渐开始趋于稳定,预计2019年市场将复苏,区块链+文化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8、智慧空间
智慧空间可以是物理空间,比如一个城市,一个办公室,也可以是数字空间。在智慧空间中,人们可以和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连接和交互。人员、流程、服务和物品,都汇集在智慧空间中,从而为目标客户打造更沉浸式、更交互式、更自动化的体验。典型的应用案例有智慧城市、数字办公、智能家居、联网工厂等。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在一起,让大部分空间(家庭、汽车、办公室、城市等)都成为一个智慧空间。
智慧空间对于文化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场景空间的重新建立。这个场景空间包括生产、策划阶段的办公空间场景、商业流通阶段的营销空间场景,以及使用体验阶段的消费空间场景。
在智慧空间中,文化创意人员可以更好的进行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更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在营销过程中,智慧空间更全面地模拟用户的使用场景,让文化产品的体验更具沉浸性、说服性和适销性;在使用过程中,智慧空间可以为文化产品的使用体验模拟更为契机的使用环境。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你拿起《红楼梦》品读时,你的卧室将自动化为大观园的模样,在雕梁画栋、香炉缭绕中,体味葬花柔情和省亲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