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中国,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古国,在中国你可以看到青山绿水,在中国你可以享受具有感染性的文化。在小编采访的多数国外友人时,只要是在中国呆了超半年时间的,他们就会深深爱上这个令人感到,充满安全感,令人舒适的国家。这也恰恰说明中国文化是受全世界的欢迎的。
中国文化发展千年,特别是发展到现在这个科技加互联网时代,如想更好发展,未国家做贡献,必须迎来新的周期运动。回顾去年在,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的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年会即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峰会。
在会上由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会长、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带来了一场名为“新文化产业运动进行时”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技术,可以让文化更好地被人接受;文化产业变化的“新周期”有三大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新的文化产业运动。
下面带来李彦宏的一些思考:
我想用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有关这方面的思考,“新文化产业运动进行时”。
过去这五年,中国社会的消费升级了,人们对文化产品质量的要求比以前高了很多,人们比以前更愿意为文化产品买单。
技术,让文化更好地被人接受
这几年,文化领域的变化非常明显。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起来并不是在一些正统的媒体上,反而是在二次元的网站 B 站,以弹幕等等这些年轻人喜欢的形式闻名的。
这次,我们正好在故宫举办峰会,其实最近还有一个片子比较火,就是《如果国宝会说话》。
海报上的这些词:“陶醉了6000年”、“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这款美瞳我要了”,当是这样一种新时代的新理念、新的表达形式在和这些数千年的文明结合时,说明我们和古老文明的距离已经非常近了,这些都使得文化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AI 技术,让文物开口说话
过去这一年,百度用技术做了一些和文化结合的尝试,其中有一个让文物来开口说话,就是增强现实技术。
我们做了一个演示,就是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和两千年前的兵马俑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兵马俑是什么样子?每一个俑起什么作用?
当你拿着手机对着它的时候,就能看到两千年前那个彩色的兵佣到底是什么样子。任何有关兵马俑的问题,它都可以张口进行回答。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科学技术怎么样来弘扬我们的文化、怎么样让更多的人接受和了解我们灿烂文明的非常好的例子。
翻译,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的文明非常悠久,影响力也非常非常大,但是怎么样让国际社会、让老外也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也可以用技术的手段起到一个作用。
就是翻译。像百度翻译已经可以翻译30多种语言,600、700个不同的语言方向可以互译。我们也做了一个小的、可以手持的设备,出国旅游都可以用。
你说中文,翻译出来的就是英文,对方说英文,设备就翻译成中文。
这样的技术无论是对于日常生活,还是对于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渗透,其实都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Apollo,新的文化场景来了
再举一个技术对于文化产业影响的例子。百度在自动驾驶上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我们有一个开放平台叫 Apollo,可以说这是目前全球最卓越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这个场景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一个想象,将来坐车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车里变成了娱乐和文化消费的场景。现在看起来,离这一天其实已经不远了。
现在,大家开车最怕的是酒驾,以后坐在车里喝酒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不需要开车了,车子可以自己开。除了喝酒之外,在车里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都是可以的,所以,新的文化场景的产生也是靠技术来推动的。
文化产业变化的“新周期”
过去的这一年,我们觉得文化产业也有很多变化,总结起来有三个比较大的方面产生了变化,成为文化“新周期”的三大现象。
三四线城市,成为文化新渠道
几十年前的“上山下乡”把当时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影,渗透到了中国的每一个城镇、每一个乡村,那个时候的文化渗透率很高,虽然相对内容比较单调一些。
但是今天,新的文化内容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和一些线下的渠道,在向更深、更广的地方进行渗透。
从数字上讲,2017年全国电影的总票房559亿,有40%是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中西部的这些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电影票房的增长速度是远高于一线城市的,这是新的渠道。
“小镇青年”成文化消费主流
我们觉得受众层面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很典型的就是所谓的“小镇青年”,成为文化产品消费的主流。
什么是“小镇青年”?就是二三线,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他们的特点是收入不高,在5000块以下,每6个人中有1个人还会去网吧上网,农村的网民占到三成左右,这样的人群是中国的主流人群,这样的人群现在开始在花钱消费文化产品,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趋势。
“二次元”,文化产品的新形态
文化产品有新的形态,传统文化和二次元文化的碰撞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技术火花。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表情包。说到表情包,可能大家最有印象的是2016年奥运会的时候有一个傅园慧的表情包,最早在贴吧里开始传,大家都非常喜欢。我们给大家看一看我们用AR,增强现实的技术做的表情包。
我们故宫600年历史,这里住了好多帝王后妃,我们想看看单院长能不能把这些帝王后妃都做成表情包,给大家“消费”一下。
这是一种新的内容、文化形式,是我们现在主流的人群所喜欢的形式。
视频,更高级的文化形式
这些年,互联网发展很快,从最早的文字内容到后来的图片内容,再往后是视频内容。过去我们看到的视频内容是以长视频为主的。而今天,越来越多的视频变成短视频,甚至是微视频。
短视频可能三两分钟就能够讲出一个观点,或者一个小的故事来,大家就很爱看,而微视频就是10秒左右的视频。在我们看来,视频是一个更新的、更高级的形式。
去年,我们团队讨论,将用户默认上传文字、图片,变成默认上传视频。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短视频是最容易的。
视频是门槛更低的、更加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媒体或者说文化产品的形式。这是我们看到的,其实新的形式在过去一年中也是不断地出现。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新的文化产业运动
过去一年,文化产品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觉得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新的文化产业运动。
当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到了4%,网络视频用户5.65亿,全球电影票房的增量基本主要都是产生在中国,App Store 畅销榜中有85%都是游戏相关的,都是文化产品。
中国的文化发展很快,也希望能够走出去。我作为互联网的从业者,过去在跟一些国际上的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进行交流的时候,都曾经谈到过中国企业、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国际化问题。
其中也有人非常直言不讳的跟我讲,国际市场不认可中国的文化,而互联网又是一个非常非常带有文化色彩的产业,如果他们不认可你的文化,你在产品和技术做得再好也没有用,那个市场你进不去,就打不开那里的市场。
其实到今天,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中国互联网这些公司,无论做得多么强大,主要的收入还是来源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情况上、用户数目上,仍然是非常非常少的。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有文化自信,我是非常非常相信,我们的文化会逐步被全世界各个国家所接受。
过去,是迪士尼去改编中国古代花木兰的故事,再卖给中国;以后,我们应该是去改编国外的故事,比如罗马斗兽场的东西,最后卖回欧洲去,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文化自信。我觉得,这样的趋势正在发生。
今天在日本,他们最大的、用得最多的输入法是百度输入法,这就是他们开始逐步接受中国的互联网,接受中国互联网产品的一个例子。
我相信,这样的例子未来会越来越多,中国的文化不仅在中国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也一定会在全世界受到所有国家,所有人的认可。
结语: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性,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文网文代办网)小编认为,文化产业在我们GDP中占非常大的一个比重,而且仍然在高速成长,但新陈代谢也非常快,也有各种各样的产品过剩,甚至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
在新的时期,我们怎么样能够跟得上消费者的步伐?跟得上消费者的口味?这是我们每一个文化产业的从业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