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在冰箱上捞到第一桶金的李书福南下“充电”,在深圳花6万淘到一辆中华轿车,进行了中国汽车创业史上的第一次“逆向”,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这番言论曾被不少圈内人当做笑柄,但10年后,他一手创办的吉利集团,就成为当时总资产20多亿、年营销超30亿元的国产汽车巨头。
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或许不懂车,但他必然是一位优秀的商人。2013年,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之后,又提出了“未来汽车就是一块电池加一部电脑”的预测。在那之前,特斯拉正式推出了跨时代的Model S,而这款车除了那庞大的电池组外,最惹眼的莫过于中控台上那块相当于2部iPad的超级大屏。
特斯拉开启了互联网汽车的元年。在其之后,无数的中国新造车势力要将这个“套路”发扬光大,因为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眼红的政策补贴,以及足以抗衡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但李书福也说过“互联网造车是瞎忽悠老百姓”,言下之意即互联网公司就该在供应商、服务商的位子上老实待着,而不是摇身一变成为“友商”。中外车企情况大相径庭,无论Apple、Google如何身姿妖娆,欧美日等老牌车企仍在互联网汽车领域深怀戒备,合作方面的红线始终停留在Carplay、Android Auto之下,他们虽然对互联网技术趋之若鹜,却在实际应用层面出奇保守。
自然,“保守派”李书福缺席了第一波车企、互联网企业联合的黄金期,但焉知福祸?在那之后,中国主机厂商完全放开手脚拥抱互联网,即使没有深厚的品牌积淀、没有细腻的精工制造,却往往有着持续汇聚的年轻用户群体,加上互联网适合快速优化消费体验,“信任感”和“好奇心”活活堆砌出了中国互联网汽车的庞大市场。
与国际品牌吝啬配置和基础机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自主品牌和互联网新造车势力异常慷慨的性价比,各类前沿概念满天飞,从远程启动、人脸识别、语音控制、甚至到智能支付,随便一款几万元的小车,其搭载的黑科技就足以让数十万元的合资车、进口车抬不起头。这种策略在撩拨消费者民族情节的同时,也将人们传统的购车观念连根拔起——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3大件”和安全配置,转而更关心屏幕尺寸、遥控器样式、外形设计、科技功能的给予。
2016年,在那段互联网汽车浪潮之下,自主厂商都想变成汽车领域的小米,而消费者在不考虑稳定性、可靠性、耐用性前提下被科技洗脑,使得国产品牌在一时间内迅速夺回市场主动权。可潮汐退却,人们意识到车联网绝非简单的技术移植,先批“吃螃蟹的人”往往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承受着糟糕的机械品质、青雉的整车工艺、以及并不愉快的驾驶体验,盲目信任带来的是层出不穷的小毛病。
用户对于自主品牌始终保持包容,但绝非是无限的包容。事实摆在眼前,从J.D. Power发布的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来看,中国新车质量在这波浪潮之后,持续提高的势头便戛然而止,大量不成熟、甚至是半成品互联网功能的加入,大大降低了车辆的可靠性——2016年中国新车的PP100(百车故障率)为102,去年是103,今年来到了105。汽车之家年度乘用车质量报告的结果也如出一辙,2016年自主品牌百车故障数393,去年是394,与全球行业平均水准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尴尬的是,在汽车质量投诉中,车载互联系统故障占总量一半以上。如果按国别区分,自主品牌占到46%,日系29%、美系16%、德系4%、法系韩系则只有2%,这恰好与互联网普及程度成反比。显然,在互联网以“野蛮”的姿态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之后,国内行业整体性并没有、至少是暂时没有走向更好。
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互联网汽车产业链在中国的发展正走向泥潭。中国的主机厂和TSP产能严重溢出,200多家主机厂去年就有6358万的产能,而市场只能消化不足20%。除了有钱任性的BAT,其他新晋TSP生存状态十分险峻,而这造成一些体验不佳的新产品、功能的大肆推出,这些“半成品“的续费率整体不足5%;这些玩家的涌入也打破了原有游戏规则,往常的电子设备分级大致有消费、工业、车规、军规等,忽略这一差别滥用不成熟的电子设备是汽车可靠性降低的关键内因。
自主品牌曾经以“挖宝”的方式,从BBA等巨企吸收技术、创新、理念,在外观内饰做足功夫形成“田忌赛马”的越级优势;而现在,更大的屏幕和更炫酷的科技概念成为新的利刃。与此同时亦热衷于“炒概念”,在科技上说得多、做得少,譬如某款主要供货于低端品牌的变速箱厂商,就曾扬言要退出13AT变速箱,而此时国际主流品牌还在采用采埃孚、爱信8AT,奔驰自研技术刚刚捂熟了9AT,通用等美系车也不过来到了10AT而已,着实有些不可思议。
汽车究竟该是机械融汇科技、安全可靠的完美结晶,还是一部行走的iPad呢?
上一篇:网络主播年薪千万,背后的心酸只有他们知道
下一篇:APP在上架应用商店时需要办理哪些资格证书